Wednesday, October 3, 2012

成熟像小孩

耶穌卻叫他們來、、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路 18:16-17)

 
屬靈生命的成長與肉体的生命有所不同。人的身体和情感都會經過從孩童到成人的不同成長階段。除非我們有特殊的心理或情感問題、一個成年人必然會將他孩童期的心理狀態放下。然而、屬靈生命的成長狀況卻不是這樣。一個成熟的屬靈生命並非代表強壯、自信、獨立和已達標了。相反地、一個越成熟的屬靈人、他會變得更像一個渴慕成長和受教的小孩。他們會在這屬靈的成長路上、重覆學習一些基本的功課。

有許多從前曾經處理過的道德問題又會重新浮現出來。許多我們以為已經克勝過的理性邏輯問題也會再度困擾我們的思想。那些我們以為已經滿足了有關委身和順服的基本信仰要求、又在新的環境中、如雨後春筍般四處彰顯出來。從中我們的忠心、真心和正直的心又再次接受嚴峻的考驗。就是在這些具体生活的鍛鍊中、我們被呼召要變得更加像小孩一樣的單純和受教。

更像小孩絕對不是要變得更幼稚無知。而是要成為更敞開、更不自信和自恃、選擇更信靠神的幫助、更受教地追求神的帶領和做就。很可惜地、現今世代有很多自恃自傲的人、滿以為自己巳經懂得一切、不必再成長了。

更像小孩的召命、是要叫人否定這種自恃的人生態度、和學習不單只欣賞別人在你生命中的各種貢獻、更感謝神所賜給人各種的屬靈福氣和好處。於是我們的生命便會從轉變為、成熟變成像小孩、施予變成受益等各類靈命的樂章。正如保羅從主所領受的提醒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保羅)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林後 12:9-10) 。這種屬靈生命的成長狀態就是不斷變得像小孩般的信靠上帝。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負傷的治療者

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53:5)

 
我們絕對不必要先是已經完全才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這是一個放於四海皆準的原則。服侍不一定發自人的才幹能力、也可以從人的缺乏軟弱而出。

事實上、我們的服事不一定只局限在我們曾經歷過被人服事的水平。我們也可以幫助別人超越自己成長的不足之處。青出於藍且勝於藍、老師能把學生栽培得比自己更高的境界才是一種最美好的服事。

一個負傷的治療者往往帶給別人成長的盼望和祝福、會甚至超越過該施予者自己的需要和經歷。很多時候、負傷的治療者所帶給別人的祝福和醫治、正是他們夢寐以求想得到的東西。

我們應該在關顧自己需要的同時、也隨時預備幫助別人療傷。這種服事的心態才不至叫人被自己的自卑自憐所癱瘓、以至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和幫助。我們應該堅持不要讓自己的困難成為行善的藉口、就好像馬其頓教會留給我們的美好榜樣﹕「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後8:2-4)

一個負傷的治療者跟世人一樣都有生活上的各種需要和困難。然而、他們在承認自己缺乏的同時、不會因而忽略關顧別人的需要。他們選擇不讓自己需要上的缺乏成為服事別人的障礙。相反地、他們會因此而更敏銳別人在生命中的各種缺乏和難處、從而成為別人的鼓勵和祝福。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恬靜默觀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第二年二月初一日、耶和華在西乃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民 1:1)

把獨處靜觀看為建立關係的地方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事實上、獨處靜觀是有需要把自己從人群中抽離的部份。獨處靜觀也是有需要從繁亂的世界中抽離、好讓自己能專注聆聽聖靈微小的聲音。但這抽離的需要只是獨處靜觀的一部份而已。其實我們也可以在人群和鬧市中操練獨處靜觀。正因獨處靜觀是一種內在恬靜、平穩、可以在繁囂閙市中仍然能禱告默想的心態。

很多時候、人雖然是抽離到安靜的地方、但心境不一定能安靜下來。我們往往在安靜的地方、但心裡卻是煩亂嘈吵、萬馬奔騰。我們其實是可以為別人的緣故而抽離獨處。我們因著希望與別人建立更深入的情誼、關心有需要的朋友或與新朋友開始建立相交的關係而抽離獨處。我們因為藉著抽離獨處才能找到上頭來的智慧和內在的力量去關愛別人。在抽離獨處中我們對自己、別人和上帝都可以有更新的發現和體會。

我們在抽離獨處中不單只尋找到自己的真我、也關心到在我們身邊的許多人。我們在安靜中記念他們、為他們禱告、祝福他們、也尋求更創意和有效的方法去表達我們的關愛、鼓勵、勸勉、服侍與支持。

故此、抽離獨處和恬靜默觀並非只是用來單獨反省自己的地方或時候、也是用來反省自己與別人和上帝的相交關係、從而在其中得著更新的力量去愛。

Tuesday, August 14, 2012

安靜的生命一角

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阿、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喫罷。  (王上 19:4-5)


生命若缺乏獨處反省的空間必然會帶來破壞。城市人的普遍現象就是把每天的生活空間都填滿活動。不單如此、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每一刻、現代人會在同一時間嘗試進行多項活動。結果便犧牲了生命中極不可少的安靜獨處時間。因此現代人的身心靈都變得極度枯干磨損、百病重生。

生命中安靜的一角或空間不單只能幫助人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品格、它更能幫助人分辨出傷痛和困擾的源頭、以至我們藉此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人心中的怒氣和苦毒、或更創意地解決生命中的各種困難。

生命中安靜的一角或空間最關鍵的地方並不只是用來處理問題。它是可以幫助我們從中找到人生的啟滌和嶄新方向。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安靜空間的本身並不能帶來人生命更新的果效。再者、我們必須更重要承認人生命的更新並不在乎人本身的智慧和努力可以達成。我們在安靜獨處中體會到原來人是需要領受從上頭而來的更新力量和智慧、方能更創意地解決人生命的困局、和尋覓到人生突破性的新方向。

故此、安靜獨處並非是讓人竭盡心力去尋找自救方法的時刻。它乃是人學習謙卑禱告的地方、也是我們承認人有限的時刻。在安靜中向創造生命的聖靈求問和敞開聆聽一切關乎自己生命的隱私和抑壓問題。好讓神在其中光照並加力、去幫助我們每天進入更新的人生旅程。

安靜獨處最終要讓我們認定生命真是一份從神而來的禮物。從中我們被肯定我們是一群蒙福蒙愛的人。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孤獨是一件禮物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單獨)受魔鬼的試探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 ( 4:1, 11)

我們在生命中有時看為要逃避或勝過的東西卻是成長不可缺少的源頭。問題在於我們不太認識什麽是真正對自己最有益處的東西。我們很專注在於所喜歡吃的果子而忽略了結出這些好果子的根是些什麼東西。

孤獨對生命的成長來說也是如。我們若喜歡吃生命成長的果實、我們便要好好珍惜和擁抱孤單的時刻、彷彿是上帝送給我們的一份禮物。相反地、我們把孤獨看為一個問題和要設法逃避面對的事情。我們專注在孤獨所帶來困擾的情緒感覺、而非叫生命結出成長果子的根源。

我們沒有看見原來生命的價值是在孤獨中被肯定而成長。結果我們把自己投入關係和人群之中。竭力追求被愛和被接納、渴求熱刺刺的短暫情誼、設法把活動填滿自己的時間表和生活空間、以至我們沒有弧單的感覺。然而、這填滿了活動的生活方式卻把生命擠住不能成長、甚至令自己也透不過氣來。

我們並非要在孤單獨處中反省自己的價值、而是要發現自己的真我。孤獨其實是幫助強化人知覺的所在、是我們需現好好珍惜的一塊清靜樂土。從這寂靜的空間中我們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感、來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和淨化人生命中的種種渴求。

Thursday, August 2, 2012

難阻變成出路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 1:2-4)

學習安靜獨處和為自己騰出空間去默想、不單只是可以幫助培育我們的靈命。事實上、這樣的操練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品格、信念和價值觀等。故此、獨處實在是孕育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

獨處是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更多生命的內涵和創意、甚至把難阻也可以變成叫生命成長的出路。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阻往往帶來困擾、使我們對人和神生氣。難阻也會使我們感到自憐、無助、自卑和沮喪。我們會設法避免任何困難和阻滯的事情或際遇。當我們遇上生活中的一些難阻時、我們都會感到非常倒霉、並且埋怨和懷疑神的公義和愛是否真實。

這種負面的感覺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的生命缺乏內涵和承担力。我們把難阻看為加增在我們已經透不過氣的生命重壓中的多一個負荷。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難阻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多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和我們處世的態度等。難阻往往可以鼓勵人想出解决問題的創意方法。困難也會帶來更新改變。我們會因著困難的發生變得加倍小心和喚醒禱告的觸覺。當我們在安靜獨處中思想生命所面對的種種難阻時、我們也許會發現難阻並不如先前所想像的可怕、其實它是幫助生命突破的一條變相出路。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禱告的實踐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 1832-33)

禱告絕對不是逃避面對現實的一種表現、也不是消極克己的行為。禱告並非追求魔幻的神秘經歷、也不是在絕望無助時的一種感嘆呼求而已。真正禱告的實踐並非如此。而是剛好相反。

禱告的實踐是自我價值的肯定而非否定。因我想活得更充實豐盛和有意義、我希望得到從上而來的指引和智慧。

真正發自心靈的禱告是關乎全人的需要。我們藉著禱告把生活上的各種關注和掙扎都帶到關愛我們的神那裡去、讓祂幫助及引導我們。

禱告是尋求智慧而非只是答案、勇氣而非只是幫助、堅忍的能力而非只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禱告要求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我們現在所遭遇的處境、並且深切領悟到人資源和能力的局限 (並非一種不健康的自卑感作崇)、好叫我們尋求神的引導。